
王氏家传山草药祛邪疗法,在治疗肾脏病上更大大提高了治病效果;其抗炎中草药效成分有效直达病灶,清除肾脏炎症、修复肝肾异常功能,使患者气、血、阴、阳充沛平衡,有效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,从而达到消除病灶治病目的;另外,还有通腑降浊成分通过大便排毒,将体内久积废物、垃圾排泄体外,降低血毒,改善血循环等障碍,提高造血机能,起到净化血液毒素,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......[详细]


【出处】《纲目》 【别名】雀头香(《江表传》),莎草根(《别录》),香附子(《唐本草》),雷公头(《纲目》),香附米(《本草求真》),猪通草茹(《陆川本草》),三棱草根(《中药志》),苦羌头(《中药材手册》)。 【来源】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...[详细]
【别名】 团芋、湾洪 (傣名)。 【来源】为天南星科植物香芋的块茎。全年可采。洗净切片晒干,或研粉用。 【原植物】 香芋。 草本,高20~40厘米。块茎长卵圆形,须根很多。叶根出;叶柄柔软而长,达20~25厘米;叶片卵状长椭圆形,膜质,长15~20厘米,宽6...[详细]
【出处】《中国药植图鉴》 【别名】香艾(《广西中药志》)。 【来源】为?牛儿苗科植物香叶天竺葵的全草。全年可采。 【原植物】 香叶天竺葵。 多年生草本,高60~90厘米,全株芳香,密被短毛或淡黄色小腺毛。茎基部木质化,节处膨大。叶互生,宽心形或近圆...[详细]
【出处】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 【来源】为毛茛科植物复叶披麻草的根。原植物详 惊风草 条。 【采集】秋、冬采收,洗净晒干。 【性味】苦,寒。 【功能主治】清热燥湿,凉血解毒。治烦热口渴,胸闷呕吐,吐血衄血,湿热泻痢,目赤口疮,痈肿疔毒,湿热发黄。...[详细]
【别名】花楸树、泡花树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灯笼花,马鞍树(《贵州草药》)。 【来源】为无患子科植物复羽叶栾树的根,根皮或花。夏、秋采收。 【原植物】 复羽叶栾树。 落叶乔木,高可达20米。树皮暗灰色;小枝灰色,有短柔毛并有皮孔密生。2回羽状复...[详细]
【别名】钓藤(《本草经集注》),吊藤(陶弘景),钩藤钩子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),钓钩藤(《滇南本草》),莺爪风(《草木便方》),嫩钩钩(《饮片新参》),金钩藤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挂钩藤(《药材学》),钩丁(《陕西中药志》),倒挂金钩、钩...[详细]
【出处】《闽东本草》 【来源】为茜草种植物钩藤的根。详 钩藤 条。 【性味】《闽东本草):味苦涩,寒。 【归经】《闽东本草》:入肝经。 【功能主治】舒筋活络,清热消肿。治关节痛风,半身不遂,癫痫,水肿,跌扑损伤。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5~8钱(...[详细]
【别名】青叶槠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 【来源】为壳斗科植物钩栲的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。 【原植物】钩栲,又名:厚果、大叶锥栗、猴栗、大叶青柴。 常绿大乔木,高达25米。树皮暗灰色或红褐色;幼枝无毛。单叶互生;长椭圆形,长18~25厘米,宽8~12...[详细]
【出处】《本经》 【别名】野葛(《本经》),秦钩吻、毒根(《吴普本草》),冶葛、胡蔓草(《南方草木状》),黄野葛(《千金方》),除辛(《蜀本草》),吻莽、断肠草(《梦溪笔谈》),黄藤、烂肠草(《纲目》),朝阳草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大茶药、...[详细]
【出自】《本草崇原》 【别名】石钟乳(《本经》),虚中、钟乳(《吴普本草》),公乳、留公乳,芦石、夏石(《别录》),黄石砂(《药性论》),卢布、夏乳根(《石药尔雅》)。 【来源】为碳酸盐类矿物钟乳石的矿石。 【采集】采得后,除去杂石。粗如酒杯...[详细]
【来源】为蔷薇科植物钝叶蔷薇的根。全年均可采挖。 【原植物】 钝叶蔷薇,又名:美丽蔷薇。 园 细小灌木,高约2米,有直立细刺。羽状复叶;小叶7~11,宽椭圆形或卵形,长6~20毫米,宽4~15毫米,先端钝或稍急尖,基部近圆形,边缘具锐锯齿,无毛,下面灰...[详细]
【别名】莫桑河(藏名) 【来源】为豆科植物矩镰荚苜蓿的全草。7~8月采收。 【原植物】 矩镰荚苜蓿。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直立,高30~80厘米。茎近方形。叶具3小叶;小叶宽倒卵形、矩圆形或近圆形,长1.5~3厘米,宽1~2.5厘米,先端圆或微凹,边缘具细齿...[详细]
王氏家传山草药祛邪疗法,在治疗肾脏病上更大大提高了治病效果;其抗炎中草药效成分有效直达病灶,清除肾脏炎症、修复肝肾异常功能,使患者气、血、阴、阳充沛平衡,有效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,从而达到消除病灶治病目的;另外,还有通腑降浊成分通过大便排毒,将体内久积废物、垃圾排泄体外,降低血毒,改善血循环等障碍,提高造血机能,起到净化血液毒素,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......[详细]
随着医学的发展,肝癌已从不治之症转变为可治之症,然而能长期生存者多是早期肝癌患者。肝癌早期缺乏特征性征象,多表现为肝区隐痛、食欲下降、腹胀等,与多数消化道疾患症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