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王氏家传山草药祛邪疗法,在治疗肾脏病上更大大提高了治病效果;其抗炎中草药效成分有效直达病灶,清除肾脏炎症、修复肝肾异常功能,使患者气、血、阴、阳充沛平衡,有效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,从而达到消除病灶治病目的;另外,还有通腑降浊成分通过大便排毒,将体内久积废物、垃圾排泄体外,降低血毒,改善血循环等障碍,提高造血机能,起到净化血液毒素,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......[详细]


病名。赵贞观《绛雪丹书》:凡胎成三月后,两足渐肿至腿膝,行步难甚以致喘闷,饮食不美,状似水气,至于脚指出黄水,名曰子水气。即子气。详该条。...[详细]
病名。《女科百问》第六十九问妊娠而嗽者,谓之子嗽。又名子呛、妊娠咳嗽。多因孕后血聚养胎,阴虚火动,或痰饮上逆,外感风寒所致,由于肺气失宣,气机不畅,发为咳嗽。阴虚火动者,兼见潮热颧红,短气乏力,治宜滋阴清热,用麦味地黄丸加减;痰饮上逆者,...[详细]
病名。指产门未开,死胎堵塞在产道,娩出发生困难。《傅青主女科》卷下:妇人有生产三四日,儿已到产门,交骨不开,儿不得下。子死而母未亡者,服开骨之药不验,当有死亡之危。治但救其母,而不必顾其子矣。然死子在产门塞其下口,亦有致母死亡之患。宜用推...[详细]
阿胶黄芩汤--《重订通俗伤寒论》 【处方】陈阿胶,青子芩各9克,甜杏仁,生桑皮各6克,生白芍3克,生甘草2.4克,鲜车前草,甘蔗梢各15克。 【功能主治】秋燥。肺燥肠热,上则喉痒干咳,咳甚则痰粘带血,血色鲜红,胸胁串痰;下则腹热如焚,大便水泄如注,肛门热痛,...[详细]
黄芩膏--《永乐大典》卷一○三三引《王氏手集》 【处方】黄芩。 【制法】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鸡头大。 【功能主治】小儿衄血、吐血、下血。 【用法用量】3岁每服1丸,以浓盐汤送下。 【摘录】《永乐大典》卷一○三三引《王氏手集》 黄芩膏--《圣惠》卷九十...[详细]
黄芩丸--方出《圣惠》卷三十六,名见《普济方》卷二九九 【处方】黄芩1分,五倍子1分,蟾酥半分。 【制法】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鸡头子大。 【功能主治】口舌生疮。 【用法用量】每取1丸含,吐津。以愈为度。 【摘录】方出《圣惠》卷三十六,名见《普济方》...[详细]
黄芩五味散--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五引许仁则方 【处方】黄芩、黄连、黄柏各15克,黄耆12克,龙骨18克。 【制法】上药捣筛为散。 【功能主治】治水痢,心腹甚痛,饮食无妨,但食后即痢,多食多下,少食少下。 【用法用量】每次用4克,以温开水送下,日二服。渐...[详细]
黄芩五物散--《外台》卷二十五引《许仁则方》 【处方】黄芩5两,黄连5两,黄柏5两,黄耆4两,龙骨6两。 【制法】上为散。 【功能主治】水...[详细]
黄芩人参汤--《外台》卷二引《深师方》 【处方】黄芩2两,人参2两,甘草2两,桂心2两,生姜2两,大枣15枚(擘破)。 【制法】上切。 【功能主治】伤寒吐下后,内外有热,烦渴不安。 【用法用量】以水8升,煮取3升,分2服,徐徐服。 【注意】忌菘菜、海藻、生...[详细]
黄芩六一丸--《济阳纲目》卷九十六 【处方】条芩6两,升麻1两。 【制法】上为末,面糊为丸。 【功能主治】积热脱肛。 【用法用量】口服。 【摘录】《济阳纲目》卷九十六...[详细]
黄芩六合汤--《元戎》 【处方】四物汤4两加黄芩1两,白术1两。 【功能主治】妇女经水过多,别无余证。 【用法用量】本方方名,《准绳女科》引作四物加黄芩白术汤。 【摘录】《元戎》...[详细]
黄芩利膈丸--《兰室秘藏》卷下 【处方】生黄芩、炒黄芩各30克,半夏、黄连、泽泻各15克,南星、枳壳,陈皮各9克,白术6克,白矾1.5克。 【制法】上药为末,汤浸蒸饼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 【功能主治】清热化痰。治热痰内蕴,胸中有热感,时吐黄痰者。 【用法用...[详细]
王氏家传山草药祛邪疗法,在治疗肾脏病上更大大提高了治病效果;其抗炎中草药效成分有效直达病灶,清除肾脏炎症、修复肝肾异常功能,使患者气、血、阴、阳充沛平衡,有效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,从而达到消除病灶治病目的;另外,还有通腑降浊成分通过大便排毒,将体内久积废物、垃圾排泄体外,降低血毒,改善血循环等障碍,提高造血机能,起到净化血液毒素,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......[详细]
随着医学的发展,肝癌已从不治之症转变为可治之症,然而能长期生存者多是早期肝癌患者。肝癌早期缺乏特征性征象,多表现为肝区隐痛、食欲下降、腹胀等,与多数消化道疾患症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