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王氏家传山草药祛邪疗法,在治疗肾脏病上更大大提高了治病效果;其抗炎中草药效成分有效直达病灶,清除肾脏炎症、修复肝肾异常功能,使患者气、血、阴、阳充沛平衡,有效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,从而达到消除病灶治病目的;另外,还有通腑降浊成分通过大便排毒,将体内久积废物、垃圾排泄体外,降低血毒,改善血循环等障碍,提高造血机能,起到净化血液毒素,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......[详细]


【来源】为紫草科植物紫筒草的根。原植物详 白毛草 条。 【性味】甘微苦,凉。 【功能主治】清热凉血,止血,止咳。治吐血,肺热咳嗽,感冒。 【附方】 治咳血吐血:紫筒草根三钱,土三七五钱,仙鹤草三钱。水煎服。 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...[详细]
【出处】《唐本草》 【别名】芰华(《吴普本草》),堕胎花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藤罗花(《开宝本事》)。 【来源】为紫葳科植物紫葳的花。7~9月间采收,择晴天搞下刚开放的花朵,晒干。 【原植物】紫葳(《本经》),又名:武威、瞿陵、陵居腹、鬼目(《...[详细]
【别名】凌霄藤、争墙风(《常用中草药配方》),白狗肠(《广西中草药》), 飞天蜈蚣、九重藤、大木通、木枫藤、碎骨风、搜骨同 。 【来源】为紫葳种植物紫葳的茎叶。原植物详 凌霄花 条。 【性味】苦,平。 ①《别录》:味苦,无毒。 ②《纲目》:苦,平...[详细]
【别名】血见愁(《广西中药志》),鸭舌草、本山金线连、鸭舌黄(《泉州本草》)。 【来源】为鸭跖草科植物紫露草的全草。 【原植物】 紫露草 一年生草本,高20~50厘米。茎多分枝,带肉质,紫红色,下部匍匐状,节上常生须根,上部近于直立。叶互生,披针...[详细]
【来源】为漆树科植物清香木的嫩叶尖。 【原植物】清香木,又名:梅江(傣名)。 常绿乔木,高约15~20米。双数羽状复叶,互生;长6~15厘米,叶轴有狭翅,小叶3~8对,厚革质,椭圆形或矩卵圆形,长1.5~4厘米,宽1~2厘米,全缘,先端凹缺,基部楔形,上面...[详细]
【来源】为漆树科植物清香木的树皮。原植物详 紫油木叶 条。 【功能主治】收敛止血。治外伤出血。 【用法用量】外用:研末撒。...[详细]
【别名】入地老鼠、花粉头(《岭南采药录》),水粉头(《修订增补天宝本草》),粉子头、胭脂花头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 【来源】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块根。 【原植物】紫茉莉(《草花谱》),又名:胭脂花(《草花谱》),粉团花(《盛京通志》),野茉...[详细]
【来源】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叶片,秋季采。原植物详 紫茉莉根 条。 【化学成份】紫茉莉叶含直链烷烃、酮、醇、甾体化合物、脂肪酸及各种游离氨基酸[1]。 【药理作用】紫茉莉叶或全草的水提取物(用乙醇沉淀后)1克生药/毫升至0.005毫升可使离体兔心的心...[详细]
【别名】土山柰(《纲目拾遗》)。 【来源】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种子内的胚乳。原植物详 紫茉莉根 条。 【化学成份】种子含大量淀粉。又含粗脂肪4.3%,脂肪酸(为饱和脂肪酸)24.4%,油酸46.9%,亚油酸13.6%,亚麻酸15.1%。并含槲皮素和山柰酚葡糖甙。...[详细]
【别名】蒺藜子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草蒺藜(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)。 【来源】为豆科植物紫云英的种子。原植物详 红花菜 条。 【药材】干燥种子呈扁平肾形,一端较长,略呈钩状;长约3~4毫米;表面黄绿色或棕色,光滑。 【化学成份】未成熟的种子含L--氨...[详细]
【别名】青藤、画眉杠、铁骨散、常青藤、山黄芪、小叶青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)。 【来源】为鼠李科植物牯岭勾儿茶的根。 【原植物】 牯岭勾儿茶 落叶缠绕灌木,高约3米。单叶互生,卵形至阔披针形,长2.5~5厘米,宽1.2~2.5厘米,先端尖锐有小尖...[详细]
【别名】米布袋(《救荒本草》),碎米荠(《野菜谱》),翘...[详细]
王氏家传山草药祛邪疗法,在治疗肾脏病上更大大提高了治病效果;其抗炎中草药效成分有效直达病灶,清除肾脏炎症、修复肝肾异常功能,使患者气、血、阴、阳充沛平衡,有效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,从而达到消除病灶治病目的;另外,还有通腑降浊成分通过大便排毒,将体内久积废物、垃圾排泄体外,降低血毒,改善血循环等障碍,提高造血机能,起到净化血液毒素,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......[详细]
随着医学的发展,肝癌已从不治之症转变为可治之症,然而能长期生存者多是早期肝癌患者。肝癌早期缺乏特征性征象,多表现为肝区隐痛、食欲下降、腹胀等,与多数消化道疾患症...[详细]